关于读书的随笔(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的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读书的随笔(15篇)

关于读书的随笔1

“卖书喽!卖书喽!”咦,谁在校园里卖书呢?哦!原来是我们淘书乐活动开始了!操场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已拉起了一座彩虹桥,五颜六色的旗姑娘在风婆婆轻轻地抚摸下跳着优美的舞蹈。一个个“小书店”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同学们忙碌地穿梭在书海中,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我也成了一名小老板。“五元卖吗?”一位小弟弟眼睛贪婪地盯着《一年级的小豆豆》小声地说。我头一摇:“不卖!”。“可我……我只有5元钱。”小弟弟双眼还是死死地盯着那本书,可怜巴巴地说。看着小弟弟天真的表情,我心一软答应了。此时操场上讨价声、还价声、说话声汇成了一曲生活的交响曲。不一会儿,小书店的书被一抢而光。我心里乐开了花。

轮到我来淘书啦!我像一只欢乐的小鸟飞向知识的海洋。《一千零一夜》、《昆虫记》……这都是我梦寐以求的`书,我在书海中寻找着。一眨眼,我就买了5本书,如获至宝。拿着心爱的书,我干脆坐在操场上,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我是个爱读书的小姑娘,我喜欢天天在书的海洋中快乐地畅游。

关于读书的随笔2

今天,我读完了《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它是由18世纪初,德国的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民间整理民间的传说、童话故事编辑而成的格林童话。出版至今,格林童话仍在全球各地流传。

读完了这本《格林童话》,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海兔》了。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骄傲的公主她有十二面万能的'窗户,只要一看,天下事就了如指掌了。这一天她贴出告示公布:如果谁能躲过公主的眼睛,她就和谁结婚。有三个小伙子前来应征,前面两个都被公主的万能窗户发现了。到第三个小伙子时,他第一次藏在了蛋壳里,被公主用第十一面窗户看见了。第二次他躲在鲤鱼肚子里,被公主第十二面窗户发现了,第三次,聪明的小伙子变成了一只活波可爱的小海兔藏在了公主的辫子里。公主从每一扇窗户里都没能找到小伙子,公主被小伙子的机智所感动,便嫁给了他。

这一篇童话故事教育我们的两个道理。第一个是;做人不能像公主那样骄傲,看不起别人。第二个是;应该学习小伙子做事都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每一篇童话故事都向我们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且有些会让我受益无穷,我喜欢《格林童话》。

关于读书的随笔3

我在暑假看了《雷锋的故事》,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

雷锋是个苦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他七岁的时候还被地主砍了三刀。

雷锋一次考试的时候得了90分,同学们都觉得他已经考的很好了,但是雷锋自己觉得还不满意,后来他更加努力学习,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雷锋很爱帮助别人,他帮助别人砍柴、做饭、抱小孩、送老奶奶回家……,并且他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

雷锋在部队的时候工作很认真,还学会了开拖拉机,而且很爱护公物。在一次下大雨的时候,他为了保护水泥,拿了自己的被子盖在上面,水泥就没被雨水冲坏。

可惜的.是,他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牺牲了,当时他还不到22岁。

雷锋的故事很多,他教会了我很多。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学习、帮助别人的精神,做一个象雷锋一样的好孩子。

关于读书的随笔4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努力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读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关于读书的随笔5

所谓的读书无用,不过是你在漫长而又枯燥的求学中,没有获得多少实践的机会,便以为来不及施展的,是真的无用。就像你在做生意的起步阶段,总是入不敷出,所以你便以为那些付出全是白费。事实上,营业额在不断增长,只是还未突破盈利的点。一切学过的东西都是所得,只是你忽略了自己在不经意间到达的境界。

一加一等于二是所得,你姓甚名谁如何写是所得,人遇到强者,生物的本能会让自己产生惧怕,但拥有了知识与思想,你便会思考如何避其锋芒,甚至逆势而起,这些都是所得,只是这些成就已在冥冥中获得,你尚未发觉。

人在少年的.时候,总以为读书辛苦,这经历就像你抱怨自己年值芳华时,忽然生出了丑陋的青春痘。你以为它无端占用了你的生命,于是在思想里,痛苦的煎熬与美好的想象激烈冲突。其实它们都是你人生必不可少的阶段。唯一不同的是,青春痘你保养的再好,终会留下疤痕,但书哪怕你只读一本,都会把美融入自己的灵魂。

多年后,在他乡的某个夜晚,你会不由自主吟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遇到爱人的某个时刻,你会突然想起“此情可待成追忆”;在人老珠黄的某个午后,你会黯然神伤“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蔡康永说过:“读书,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正是我们区别于别人的意义。

关于读书的随笔6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关于读书的随笔7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届时世界各地都会为此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因此每年的四月,仿佛全世界都充满了浓浓的书香。中国有句俗语“春来正是读书时”,在这个绿芽萌发、百花吐蕊的季节,我们将迎来第20个“世界读书日”。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成长,敦促我们奋进。在柳丝青青,百花吐蕊的四月天里,书香满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展望前程时那一份自信和沉稳。“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改变人生的广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改变人生的`终点”。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书籍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更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优化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典名言,可见书籍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想成就高分作文的同学们,别再埋头苦想了,也许随便翻开的一本书已经带你走上了成功之路。

关于读书的随笔8

大家都知道《游子吟》这首诗吧:慈母手中线……报得三春晖。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思是: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做衣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意思是:母亲觉得儿子要出远门,很希望他能早日归来,所以一针一线把儿子的衣服做得细致些,希望他穿得舒服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自己的感受:母亲多么伟大,对于母亲的`深情厚爱,做儿子的无以回报,既感激又惭愧。

我想想我自己,更感到羞愧,和孟郊差距太大了:当妈妈叮嘱我时,我总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当妈妈批评我,有时甚至还要顶几句嘴;当妈妈生病时,也没有好好照顾她……读了这首诗后,我决心为妈妈做一些能做的事。

关于读书的随笔9

文字的排列与组合是个神奇的东西,可以不重复,可以时时有新意。我是贪新忘旧的人,所以,我只适合与文字恋爱。

喜欢文字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些寂寞吧!青灯一盏,茶一杯,几页诗词,几页散文,再来几页小说做点心,没有花哨的形式,这种一个人的寂寞,却是最真实,最充实的,一个有文字带给你的无穷世界在面前依次展开。

也许你爱他,他那娓娓道来的文字,让你触摸到灵魂的温度;也许你爱她,她文字里那淡淡的忧伤,让你跟着落泪;也许你爱你自己笔下的点点滴滴,那些心情是生活的印记。每当我读到泪光闪闪的时候,我只想说,文字像自由一样美丽,让我远离这个禁锢心灵的现实世界。

我以为,我去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与汉芙一起在藏书票上铺陈一条比整个世界还大的小街;我可以同加缪一起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让灵魂不死;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寻觅安静的位置,听周国平追问人生的意义;我将自己带入徐志摩那诗样的人生里,去感受爱的真诚与炙热;我到跟着渡边淳一去看去樱花树下,看花瓣漫天,情丝不断;我还可以听蔡康永为宝宝解说这无法解说的人生……

在文字里,可以做的太多太多,根本没有办法一字排开,接受检阅。这些恋爱的节目,是那么丰富精彩。当我感到落寞时,捧起一本书,那跳跃出来的文字会将我紧紧包裹,一股暖流流过心田,滋润着那干涸的.泥土。

常常借文字布置一个容心之所,让邪恶的病毒无法扰乱澄清的心。生活若没有文字的陪伴,我无法想象会将是何等的寥落。多年前,第一次爱上文字,是因为米兰·昆德拉那深邃又机智的人生智慧,谢谢那位叫做许钧译者,他如诗般的译文,让我迷恋上昆德拉,进而迷恋上文字。 现在,枕边的书可以一换再换,今天是杂文,明天是随笔,后天变成读不懂的哲学,无论是什么,只要能让我在某一刻接触到自己的内心,都好!最珍贵的,往往是花费最少的,一本书、一叠纸仅此而已,这样的恋爱成本,恐怕已经低到了不可再低的程度。

与文字恋爱,若是音乐再来助兴的话,那就更美了。当音乐和文字融为一体的时候,其实,看不见,也听不见,世界好像被重塑了,而我却全然已不觉,心灵的悸动,让我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文字,那么我就是幸福的!做个快乐的书呆子,多好!

关于读书的随笔10

·知识就是力量。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培根论说文集》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培根论说文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论说文集》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论说文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论说文集》·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培根:《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培根论说文集》

·饶舌的人多虚妄。

关于读书的随笔11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它可以使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里面有少年时期的叛逆,美丽风景的描写,鲜为人知的'秘密或故事,探索奥秘,还有给人鼓励的感人事迹。 读书是一种休闲。烦闷时,读书可以解闷;当你劳累的时候,读上一本书,它使你的灵魂得带到了解脱,不再有了世俗的烦恼,融入了这本书的世界,体会其中的无限乐趣。

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是名利、金钱不可取代的,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

关于读书的随笔12

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顶碗少年》。这篇是赵丽宏所写的,他说这篇使他难以忘怀。

在20多年前“我”在上海大世界露天剧场看了一场杂技表演。一位英俊的少年表演顶碗。起初10个碗就想少年的士兵一样乖乖地躺在少年的头上。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极高难度的时候,10个碗想故意似的,跳起了舞蹈从他头上掉了下来,重重地摔到了地上。第2次也一样。当台下的观众起哄说着:“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顶碗少年进行了第3次表演。这一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终于成功了。他在两次失败后博得了成功,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我”被这种不怕失败,敢于拼搏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

我可以知道这个少年是个绝对不会放弃的人,只要有点希望就可以成功!可是我却学不到他怎么又勇气,是我在就待在了观众的下面。有时我不会做几道数学题,我都是拿别人抄的,都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做。真是尴尬啊!

关于读书的随笔13

还记得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笔友,她曾经向我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读书。她说:自己只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在每个夕阳午后,能够有丈夫与儿子伴在左右。但人生总会有一个午后,他们都不在自己身旁,而她希望,到那时自己仍然可以安然的读书看报喝咖啡,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慌张寂寞。

读书,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让人听到自己内心的回响,在五味杂陈中,习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读书,是门槛最低的'投资,因为只要有书和有心,你便可以最大化的吸收你自己想要习得的知识,而你无意间的习得,却为将来的一生奠基起了精神上的高贵。

关于读书的随笔14

你读过《浪漫鼠德佩罗》那本书吗?书中有只小老鼠叫Desperaux,喜欢音乐,爱读书,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决定了它有一段不同凡响的人生旅程,故事作伴。它因为爱上了一个公主,被打入地牢以示惩罚。地牢中有一群穷凶极恶的大耗子,但小老鼠因为会讲故事,受到狱卒的爱惜和保护。它的那些故事帮助狱卒打发了黑牢中暗无天日的日子。最后,狱卒把小老鼠送回光明的世界去完成解救公主的神圣使命。书的最后说:“好的故事是黑暗中的.光亮。”

我非常喜欢这个比喻。我们仿佛是生活在黑屋子里的人,我们的爱好,无论是音乐、艺术或是文学都是通向外界的窗口。让外面的光透过来,我们也透过这些窗口来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家长之友《故事作伴》。小的时候,我没有像样的玩具,最宝贵的莫过于那张少儿图书馆的借书证。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书是好书,就规定自己从某个书架读起,读完一本再换一本。读懂了多少不知道,但对书的热爱一直陪伴着我。那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决定要给他一个以书为伴的童年。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奖励孩子的,我们家是用书和故事。为了鼓励孩子不看电视,我一个星期给他们买一本他们喜欢的书,等买齐了一套《魔术树房》,他们的电视瘾也戒得差不多了。从前,儿子每次洗完澡,会把湿浴巾和衣服落在地上,人一走了之。我提醒了几次并不起作用,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如果你记得把浴巾挂起来,脏衣服放到筐子里,你就可以向我多要一个故事。”用不了几次,他就记住了。后来我想鼓励他们早上整理床铺,又如法炮制一番。几次下来,儿子也摸到了套路。有一次,我和他练习跳绳,儿子说:“我每跳十下,你就奖励我一个故事。”一天下来,我就有八个故事要讲。我说:“你们真的忍心让我讲故事直到口吐白沫吗?”孩子们大笑。

每晚临睡前的故事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目。洗漱完毕,他们就相继爬上大床来,一个在我左边,一个在右边,各找好一个舒适的位置,享受这夜读的时光。在他们精心挑选的故事中开始了一个个奇妙的旅程,而孩子们热爱知识和美德的心也在这些旅程中慢慢长大、成熟。多年以后,孩子们也许不再记得故事的情节,但那挑灯夜读的声音会穿过时空对他们说话,那份相依相偎的暖意仍会照在他们的心上,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份光亮。

关于读书的随笔15

这几天,我有太多想写的文字,可时间真的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

想着时间是海绵中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可有时等你终是在夹缝中挤出时间。适才灵光一感的美妙文字,此时却不一定能大驾光临,虽写,却总点不同的韵味。

突然间有一阵子,我甚至想出了随身带纸笔的方法,在公交车上,在任何可以让我动笔写字的场所,当脑中有灵感闪过,我就拿出纸笔来记录,当然,这样的行为很自然地引起过路人侧目。我的专注力不够,在外界目光的`影响下,总是有些动摇。

而每当脑中有美妙的灵感闪现时,当我铺开纸笔,想要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时,却发现下笔写出的文字是那般的苍白无力,丝豪描绘不出心中的真实炫彩。

我陷入深深地自省中,渐渐地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太少了,正如杨绛女士说的,书读的太少,想的太多。

书读的太少,而即使少量的书,阅后却不懂思考,那从书中汲取的营养更是少的可怜。

我开始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却也为读什么书而困惑。

现在的鸡汤书,鸡汤文章太多,简短又易饱,闲暇时光,很容易就被这些“鸡汤香味”给勾了去,当然,其中的正能量肯定是有的,但是总觉得是零星的碎片阅读,打了鸡血之后,用的也比较快。

后来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看整本的著作的好处在于,书中的全体框架,结构,思想,逻辑,是值得我们慢慢地琢磨,推敲的,而不是一篇小文章,简短,消化快,其实忘性也快,而一本好书,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跟着作者在文字中畅游,跟着他的文字逻辑思考,一本好书所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感受。

读书,读好书,不仅读小文章,也要读大部头。